7、如何躲避泥石流?
当得知某区域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将发生泥石流时,则应对该地区采取紧急疏散和保护措施,人员需强行迁至安全区,要在距离村庄较近的低山坡或位置较高的阶台地上建立临时躲避棚。不要顺着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8、如何观察天气征兆躲避山洪灾害?
在春夏季节,当观察到下面几种天气征兆时应加强对发生山洪的警惕性。
(1)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
(2)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
(3)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
(4)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
(5)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云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
9、当遇到滑坡灾害即将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身处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应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方撤离。一般情况下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脱离危险地段,脱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向下或向上跑是非常危险的。
(2)虽处于非滑坡区,但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政府机构或单位。
(3)政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通知下游的人们做好撤离的准备。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的某些生命线工程(水库、干线铁路、干线公路、通讯设备、干渠等)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或第三次灾害。注意调查滑坡是否有间歇性活动的特点,尽可能确定其再次活动的可能性和时间。
10、个人应做好哪些山洪发生前的准备工作?
(1)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
(2)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
(3)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4)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转移至安全处。
(5)事前积极参加灾险投保,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11、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根据深夜凌晨突发山洪、泥石流造成死伤惨重的历史教训,凡是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12、遭遇洪水围困时如何报警?
(1)平时做好宣传训练,使群众了解熟悉报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2)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发现人,就应采取急骤鸣锣、放铳、打电话、拉报警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
(3)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警,以便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组织抢险救援。
13、被洪水围困时怎样求救?
在山丘环境下,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救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如遭遇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岸边、干坎或木结构的住房里,情况危急时,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时,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求得尽早解救;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14、住宅被淹时如何避险?
对那些洪泛区低洼处来不及转移的居民,其住宅常易遭洪水淹没或围困。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并安慰稳定好他们的情绪;其次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及时的救援;第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将家人护送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较安全的地方。
15、怎样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
由于山洪汇集快、冲击力强、危险性高,所以必须争分夺秒救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任何人接到被围困的人发出的求助信号时。
(1)以最快的方式和速度传递求救信息,报告当地政府和附近群众,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动;
(2)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接到报警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带领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充分利用各种救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群众。
(3)行动中还要不断做好受困人群的情绪稳定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意外,特别要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
(4)仔细做好脱险人员的临时生活安置和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
16、如何救助被泥石流伤害的人员?
泥石流对人的伤害主要是泥浆使人窒息。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