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
董亦湘,1896年出生于阳湖县(今常州武进)潘家乡董家旦,是中共一大前就已入党的早期党员之一。在中国革命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的时期,他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考并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指导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成为中国革命早期有影响的理论家。
1925年,董亦湘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7年苏联清党时,董亦湘遭王明、康生谗言陷害,被捕入狱。1939年5月19日,他在狱中被迫害含冤而死,年仅43岁。
红色故事
4月10日,春寒料峭,一场夜雨催落繁花。
一早,董祖光就和表叔丁旭青来到董亦湘纪念碑前。作为董亦湘的曾孙,董祖光从小就时常跟长辈们来这里。
清明刚过,纪念碑前留着不少人们纪念董亦湘留下的印记,写着挽联的花圈花篮,自制的小白花别在松柏之上,采自田间的油菜花束寄托着家乡人的哀思。
望着纪念碑上陈云题写的几个大字,丁旭青又忆起当年母亲给他讲的外公董亦湘的故事。
新思想的传播者
董家兄弟三人,董亦湘排行老二,13岁进入私塾读书,19岁时在本地私塾当老师。求知欲很强的他每年都会赶到80公里以外的阳湖县城买书,邹容的《革命军》等书籍对其影响颇大。董亦湘在自己案桌上的一只笔筒上,刻下了14个字——“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四方”。
1918年秋,20岁的董亦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字典部当助理编辑。到上海以后,他很快接受了新思想,接触了陈独秀、俞秀松等早期共产党人,并将新思想带回出生地。
董亦湘有一儿一女,尤其疼爱自己的小女儿,也就是丁旭青的母亲董梅珍。“母亲的同龄人很多都是小脚,唯有我母亲是大脚。”丁旭青回忆道,当时,外婆也曾给母亲裹小脚,外公从上海回来看到后,立刻就给拆了裹脚布,还责怪外婆怎么还遵从封建世俗那一套。
1919年的五四运动,激发了董亦湘的爱国热情,更激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他刻苦自学英文、俄文,并借助词典研读外文版的马列著作。1921年春天,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商务印书馆党小组组长及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此后,他频繁往来于上海、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地,作演讲、写文章,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革命道理,广泛开展革命运动,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家人心中的牵挂
1925年10月,中共组织派董亦湘等六七十人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很快他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兼任低级班的助教。后来,受到王明宗派集团的诬陷打击,他被指控为“托派嫌疑分子”。
1937年联共进行又一次大清党,因王明谗言陷害,联共当局将董亦湘逮捕入狱。翌年,与王明一派的康生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发表文章《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的托洛茨基匪徒》,诬蔑董亦湘等人是“在苏联的中国托洛茨基匪徒”。 接着,苏联的《真理报》和巴黎的《救国时报》也发文附和。1939年5月19日,董亦湘被迫害含冤而死。
董亦湘经历的血雨腥风,远在武进潘家的亲人们全都不知。他前往苏联时,儿子10岁,女儿只有6岁。刚开始时,他还曾与在上海工作的胞弟董涤尘有通信,可到1932年年底联系就中断了。丁旭青说,当时母亲打听到中共领导人中有个董必武,认为这一定就是改名后的董亦湘,“‘必武’,很可能取意于‘必定是武进人’。”1946年,董梅珍和家人一起,冒着战火到苏北解放区东台、兴化、宝应、淮安等地,通过新四军的领导人叶飞等人查找父亲的下落,最终失望而返。
此次寻父历时两年,直到1948年11月才回到家。这一路千辛万苦,回到武进老家第二天,同行的女儿便患急病离世,让董梅珍痛上加痛。解放以后,董梅珍多次写信给中央领导人、中组部和中国红十字会,请求打听父亲的消息,得到的均是“暂查无下落,待查到后再通知”的复信。
沉冤多年终昭雪
1960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董涤尘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打听哥哥的下落,正巧董亦湘在苏联的妻子奥嘉依也请国际红十字会寻找丈夫在上海工作的弟弟。于是,董涤尘与奥嘉依取得了联系,她寄来了苏联于1959年1月为董亦湘恢复名誉的通知和证明的副本。但当时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董涤尘只能严守这个秘密。
一晃又是20年。1981年10月,武进县开始征集党史资料、编修地方志,时任武进县党史资料和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张尚金,在全省第一次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上听到了一个消息——全国政协常委、省党史资料征委会主任管文蔚谈及,是恽代英、董亦湘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会后,张尚金便请潘家乡乡史办通过董亦湘的子女进一步提供线索,并组成了专项调查组。
调查组对董亦湘的革命生涯、被害经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又多次赴沪找到董涤尘。深受感动的董老拿出了珍藏20多年的资料,那是苏联远东军区军事法庭、苏联中央军事检察院分别于1959年1月2日、1月17日发出的平反通知和证明,这起长达45年的历史冤案终于得到了澄清。198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为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7年3月,国家民政部追认董亦湘为烈士。4月,中共武进县委及潘家乡党委在董亦湘家乡建立了纪念碑,陈云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时光流转,当年在纪念碑前种下的小小松柏已经枝繁叶茂,董亦湘的故事也时时激励着后人。丁旭青加入了董亦湘研究会,更多地了解外公的丰功伟绩。研究会还常常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述红色过去,让董亦湘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感悟
秦佳逸 雪堰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武报小记者
董亦湘的故事,我在学校清明祭扫活动中听过,这一次又听到了很多背后的故事,让我对董亦湘烈士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庄严的纪念碑前,我低头看着胸前的红领巾,它是红旗的一角,它是由先烈们的鲜血染红的;抬头看着纪念碑上英雄的名字,它似乎散发着一种无形的光芒。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董亦湘烈士和他的战友们奋勇抗敌的英姿。摸着鲜艳的红领巾,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它的重量。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要是烈士看到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会不会感到欣慰?一定会!这正是他们的梦想啊!作为少先队员,我们有责任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扎实地学习,长成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