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
胡发坚,1906年出生于江西省安县富田乡陂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游击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政委和团参谋长等职。
1934年10月,胡发坚参加长征,抵达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开辟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月,兼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副司令员,率部转战于沪宁铁路武进至无锡段西侧,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3月15日,率部解散武进县东南土匪大刀会侯人雄部,于追击少数拒降脱逃土匪时中弹牺牲,时年33岁。
红色故事
岁月如东流的黄河大江,硝烟也早已散尽。与胡发坚并肩战斗过的上将杨得志,在回忆录《横戈马上》一书中,满怀深情地勾画了亲密战友胡发坚的音容笑貌。红三团政委肖忠渭写的《长征日记》中,也多次提到他和胡发坚同在一师的战斗生涯。翻阅老战友留下的珍贵文字资料,一个洗去了历史尘土、英姿飒爽的胡发坚重新站到了我们面前。
飞渡乌江的急先锋
清明时节,洛阳镇谈家头的胡发坚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来了一群最熟悉的祭扫人,他们是胡发坚的后人,为首的老人名叫胡加瑜,是胡发坚的养子。尽管广州到武进的长途跋涉让65岁的老人有些疲倦,但他依旧上前为烈士纪念碑清理杂草,献上花圈。
胡加瑜是胡发坚胞弟的儿子,在胡发坚的江西老家,有着“长子无子,次子无后”的传统,于是,在胡发坚壮烈牺牲后,胡加瑜便寄养在胡发坚妻子曾春英名下,成为胡发坚的养子。
胡加瑜对于养父胡发坚的认知,大多来自曾春英的回忆。“1934年10月,父亲参加红军长征。10月16日,父亲随担任先遣任务的红一团,连夜渡过于都河,与国民党余汉谋部遭遇。父亲和团长杨得志指挥部队同敌军激战3个小时,歼敌600多人,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
“1935年元旦后,红一团奉命强渡乌江。父亲和团长面对水流湍急、两岸刀削斧劈般的乌江天险,组织一个强渡先行班扎竹排,在机枪、步枪、火炮的掩护下强渡乌江,后一举攻占遵义城,为党中央召开历史性的遵义会议做出了贡献。”胡加瑜说,小时候,曾春英总向自己讲述养父的经历,“18名勇士一条小船,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工事,控制渡口;过草地时,瘴气弥漫,一个连的战士全部中毒牺牲……”那枪林弹雨的场景,从母亲低声细语的口中说出,依然震撼人心。
转战苏南鼓舞士气
胡发坚与苏南和武进的缘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建立起来的。
1938年5月中旬,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参谋长胡发坚,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及主力第二团从南陵出发,于6月13日进入苏南茅山地区。陈毅、胡发坚部署第二团以营为单位,在溧武公路以北、宁杭公路以东的镇江、句容、金坛、丹阳等县范围内,以伏击、袭击、近战、夜战等形式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力量,胡发坚派出大批干部,主动与地方游击队、自卫团等抗日武装建立联系,帮助其进行军政训练,整顿纪律,授以番号并逐步改造。至1938年底,茅山地区的绝大多数地方抗日武装都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1938年7月1日深夜,胡发坚率二团一营隐蔽接近新丰车站,指挥部队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受惊醒来的10多名日军企图突围,被新四军全部击毙。余下的30多名日军据屋顽抗,企图逃脱,胡发坚当机立断,令部队采用火攻战术,将敌全部歼灭。这次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苏南军民共同抗战的必胜信心。8月13日,胡发坚又组织指挥二团第一、第三营,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夜袭句容城,歼灭日伪军40多名,缴获枪40余支、子弹2万多发,以及大批现款、粮食和军用物资。接着,他参与组织指挥二团在句容县天卫寺附近,采用夜袭火攻,激战4小时,拔除了宁杭国道的日军东湾据点。之后,他率伏击部队击毙增援日军79名,伤32名,缴获小炮、枪支等武器,取得伏击打援的胜利。
胡发坚还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和争取当地社会名流和地方实力派,与陈毅一道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建立了镇句金丹四县抗日总会,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基础。
壮志未酬身先死
1939年春节后,胡发坚受命赴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兼任副司令员、党总支书记。他带领部队离开茅山,挺进到武进县南部、无锡县西部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在武南给予日伪军多次严重打击,振奋了苏南军民的抗战信心。
当时,武进县洛阳一带,大刀会头目侯人雄盘踞在此敲诈勒索,鱼肉乡里,民愤极大。新四军派人去做工作,他们却蛮横无理,拒不接受帮助教育和好言相劝,并扬言要杀害共产党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司令员梅光迪是争取过来的实力派,同侯人雄是师徒关系,因此,新四军决定由梅光迪出面,召集大刀会人员开会,争取他们共同抗日。
3月15日,侯人雄应约率部来到谈家头村开会。当新四军人员同侯人雄在室内谈话时,胡发坚开始对大刀会会员训话,告诫他们大敌当前,枪口应该对着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不应该残害同胞。当他命令会员们就地放下武器、各自回家务农时,会员们仍在迟疑观望。这时,胡发坚朝天鸣枪,以示警告,不料一些会员跳起来持刀狂奔,我军立即拦阻。混乱中,一颗子弹击中胡发坚,他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牺牲时年仅33岁。胡发坚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红军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新四军的重大损失。
青山有幸埋忠骨。虽然胡发坚永远地倒在了江南大地上,但他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对待工作的满腔热血和饱满热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武进人。每年清明时节,洛阳当地的群众纷纷前来凭吊,向胡发坚烈士献上花环;而在洛阳镇的校园里,胡发坚烈士的革命事迹,也成为校园的红色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