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新观察》武进水产绿色高质量养殖 打造渔业转型升级模范区
发布日期: 2019-12-09    来源:武进新闻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绿色发展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19年,武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深入实施水质监管、养殖尾水净化示范工程,探索工厂化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等新模式,不断优化生产布局,美化水域环境,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全力打造渔业转型升级模范区。

来到区水产站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对采集回来的水样进行监测,不同养殖区的水样分别滴在透明玻璃片上,置于显微镜下,根据监测出来的总磷、总氮以及化学需氧量指标,适时提醒养殖户采取措施稳定水质。

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黄桦:我们是根据养殖户的生产周期来,全年都进行一个跟踪,然后跟养殖户也进行了一个及时的指导。

武进现在池塘养殖面积7.8万亩,集中渔区主要分布在滆湖周边,约5.7万亩,涉及南夏墅街道、牛塘镇、嘉泽镇、湟里镇、前黄镇。由于池塘类型众多,养殖品种复杂,养殖方式各异,在任何区域采集的水样都不能反映面上的水质。

综合考虑渔业养殖规模、产量、养殖密度、养殖技术、采样区域的合理布局及水域生态条件的多样性,武进从滆湖各入湖河道周边及太滆运河、武宜运河周边、集中养殖圩区等重点区域,选择监测点进行采样。

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 曹卢:根据我们全区的养殖面积以及规模情况,我们设置了20个点,每个点我们是做两个样,一个是池塘的样品,还有一个是池塘的外源水样品,我们设置的时间是在养殖集中区的时候,2019年6月份开始到2020年的1月份结束。

除水质采样监测外,区水产站还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联合属地政府,利用无人机对沿太湖、滆湖水产养殖密集区及其流经河道进行实时巡查,结合现有水产养殖模式,对全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情况进行评估。

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 曹卢:我们发现无人机在查到直排的情况之后,首先会把直排的结果通报给属地政府,让属地政府去进行一个查处,进行一个监管,同时我们也会上报给区生态办。

今年6月起,围绕全区7.8万亩的养殖池塘,已开展了99架次无人机的巡查,涉飞总面积达12.3万亩,发现的尾水直排现象已移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罚。科技监控加人工巡查“双管齐下”,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尾水,除了要“管”,更需要“治”。传统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方法,尾水富营养化现象较为普遍,直排入河更会影响外界水环境。武进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示范工程及养殖池塘原位净化修复试点工作,全力打造水产业养殖尾水治理新模式。

武进水产养殖场西邻滆湖,共有2500亩的占地面积,去年投入了76万元试点尾水净化生态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提升改造,如今,养殖场已拥有不同梯次的净化区,有效净化了养殖尾水。

武进水产养殖场场长 沈全华:主要通过强制净化区,挺水植物区,莲藕区,深度净化区四个区域,把池塘排出来的尾水进行净化,尾水达到了国家、省行业标准的1至3类水,全面进行达标排放。

同时,养殖场还建设了离岸氮磷拦截装置,通过提升闸、集泥井、透水坝等辅助性设施以及采用植生材料、配置植物群落等生物措施,强化氮磷等物质的拦截净化。

武进水产养殖场场长 沈全华:除了采用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另外我们采取多种路径像生态拦截槽工程,池塘原位修复工程,同时还有采取一些生物措施,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全面提高水质标准。

除尾水净化工程,我区还开展了池塘原位净化修复(净化浮床)试点。在养殖池塘内,根据不同养殖品种设置6%到10%的生物浮床净化系统,将水产养殖和蔬菜、圆币草生产通过生态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

武进区前黄建国家庭农场负责人 钱建国:养殖过程当中,一个是种植草来净化水,第二个是增加一部分收益,像芹菜,空菜,这些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这种模式)对我们农民来说是比较欢迎的。

微生物净化也是池塘原位净化修复工程之一,通过扩培净化型微生物菌、藻类,分发到各原位净化修复养殖池塘内,可有效降解水体中富营养物质。例如,乳酸菌在水体中被摄食之后,在鱼体肠道内就可以降解氮磷,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乳酸菌还会大量地繁殖,分解水体当中多余的氮磷富营养物质,通过生物手段来减少养殖水的污染。

除池塘养殖外,武进还积极探索多途径养殖模式,设施渔业的工厂化模式,运用多种科技手段,不仅实现了水产品的高密度和集约化养殖,也引领了未来渔业的发展方向;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构成了鱼稻共生互利的生态种养系统。

走进武进工厂化养鱼设施点,3000平方米的蓝色彩钢瓦钢架设施大棚和2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这里的放养量是常规露天池塘养殖的2到3倍,所有的水都回收处理、循环使用。

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岳益超:采用工业化的一个污水处理装置,通过中央集污口到我们这个设备当中,经过微滤,再通过固液分离,生物进化、物理净化,最后再进行一个臭氧消毒之后这个水是回流到我们的养殖池塘当中,我们整套设备1个小时处理养殖水量是60吨左右。

车间内采用保温隔热措施,使鱼类可以长期生活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既加快了生长速度,又提升了鱼类的抗病能力;配备的叶轮增氧机、涌浪机和微孔管道增氧设备,充分满足溶氧需求,达到鱼类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的效果,养殖效益十分可观。

除了单纯的养殖收益,武进也在稻鱼生态循环种养中寻求综合收益的提升。秉持“以粮为本,以渔促稻”的理念,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建立了一个基本不使用外源肥料种植水稻、鱼塘养鱼无养殖废水外排的生态系统,鱼塘的水和底泥能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减少种养对环境的污染;鱼塘水作为天然有机肥,水稻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培育了具有武进特色的“稻鱼米”“生态鱼”品牌。

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 岳益超:稻鱼米经过我们行业,包括省市区各部门的检测,已经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各方面的营养元素都比普通的稻米要高;养出来的鱼,因为我们是循环利用稻田流下来的净化水,水质提升之后,鱼的品质也提升了,达到了经济生态双丰收的效益。

今年以来,武进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推广生态高效养殖品种、技术和模式;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养殖生产日常管理;加强绿色环保的膨化饲料推广应用,坚持“质量兴渔,品牌强渔”,全面提升渔业质量和效益,把渔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兴旺的主导产业之一,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推动全区渔业健康绿色发展。

【编后】

科技是强渔之基,创新是强渔之魂。武进的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印证了科技兴渔之路。依托科技进步带来的特色养殖,武进将深入推动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效益,打造渔业产业品牌,带动渔民增收致富,满足“菜篮子”的需求,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