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2-27
仲秋时节,丹桂飘香。10月11日,武进日报社40余名“小记者”们走进牛塘镇,一行参观了牛塘清莲园、牛塘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丫河村村史乡贤馆、常州绿色动力环保热电有限公司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两个小时的采风让他们感受到了金牛塘的人文风情与环保发展。
小记者团第一站:清莲园
10月正是园内格桑花盛开的时间,还没下车满园的花朵就让小朋友们兴奋不已,一下车小朋友们便跑向花园中,在这花海间的小径中,小记者们的步伐也显得格外欢快。
牙刻是牛塘文化皇冠上的一颗耀眼明珠,牛塘工艺雕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清莲园内有着一座古朴的高塔兀自盘踞在绿荫之中,名为青云阁,塔内便成列着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这一件件象牙浅刻作品或是在光面平面上以刀代笔,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或是以镂空的形式表现大场景,来讲述一段故事。小记者们听完馆长童建林大师的介绍后各个都赞叹不已。在三楼大师工作室,艺术家朱波还为小记者现场演示了猛犸牙刻技艺。
“在导游的带领下先来到青莲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它是武进区首个镇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物,特别名贵。一楼是象牙浅刻馆,有长长坚硬如铁的象牙和一些古代的化石,导游阿姨向我们介绍了象牙浅刻的传统技术,让我们了解到牛塘这个工艺美术之乡。二楼有五颜六色的扇子,上面刻着一些精美的图案。三楼是大师工作的地方,他用一支笔刻出了青莲园的展示图,跟印刷的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一位小学生说道。
第二站:丫河村
习近平总书记曾支出,要发挥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第二站小记者们一下车首先来到了丫河村村史乡贤馆,2018年丫河村建成了我区首个乡贤文化馆,该馆位于古色古香、被称为“富贵楼”的丫河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内,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主要分村史、党建、乡贤、未来四部分。我还在在馆内丫河村志愿者史银霞为小朋友生动的讲述了丫河村多个乡贤的故事。
“为什么有的葡萄是绿色的,有的葡萄是紫色的””葡萄是长在树上还是地下”……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小记者们来到了丫河村的葡萄园内。园内的葡萄硕果累累,香气扑鼻,一颗颗红的发紫的葡萄挂满枝头,晶莹剔透,迎风招展,置身其中,仿佛来到“珠宝”世界。小记者们小心翼翼的一手拿起剪刀一手托住葡萄,将葡萄细心剪下。更有许多小朋友更是迫不及待的尝了起来。
“大家拿着小篮子,拿上一把小剪刀出发了。我一眼就看中了一串紫盈盈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我一只手扶着,另一只手拿出剪刀,小心翼翼地把它剪了下来,生怕把葡萄压破。看着满满的一篮子葡萄,我的内心比吃了蜜还甜。”
第三站:常州绿色动力环保热电有限公司科普教育基地
最后一站小记者们来到了常州绿色动力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公司为小记者们精心准备了精彩的ppt和视频短片。公司总经理助理朱玉英为小记者们播放了绿色动力集团宣传短片及常州公司简介,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我们公司规模、主要设备以及处理垃圾的工艺流程等,并通过ppt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垃圾分类知识。精彩的视频与生动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由于时间关系小朋友们没能一一参观中央控制室、汽轮机房等现场,但通过此次现场参观活动,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的理解垃圾是如何变废为宝,同学们对绿色动力在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垃圾无化、资源化的处理上所作的贡献表示赞许。参观完毕后小记者们纷纷表示,以后在丢弃垃圾时,一定要按照垃圾分类模式进行分类投放垃圾,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工作人员给我们安排了一堂生动的讲座,还看了垃圾焚烧处理的短片。通过短片,我知道了垃圾焚烧出来的有害气体,经过无害处理后,变成了水和氧气能减少空气污染。垃圾焚烧出来的烟雾,因为它的温度很高,变成了发电能量。垃圾焚烧出来的有害气体是可以变废为宝的呀!但是处理垃圾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物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爱护环境,减少垃圾的产生,降低垃圾处理数量,对改善环境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那里的工作人员跟我们热情介绍了一些垃圾焚烧、填埋的知识,让我知道了地球一年制造垃圾超过了500亿吨,所以我们要少制造垃圾,同时呼吁我们每一个人要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到不乱丢垃圾,垃圾须分类。”
本次采风活动在小记者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他们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还亲近了大自然,更在活动中探究了垃圾焚烧发电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