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培养,训练操作,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幻无常、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明显、耕地沙化蔓延、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生命,于是“低碳”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低碳生活不仅成为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理念,更是一种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因此让低碳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必然的趋势。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低碳”理念,让数学课堂也“低碳”起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融入“低碳”理念,还要让低碳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节能减排的技能和“低碳”观念,要真正把节约、绿色、环保等概念内化为学生行为。从而培养学生一种“低碳”的态度,进而携手共同打造我们的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绿色社会。因此我们每位老师要与新课改同甘苦、肩并肩,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渗透“低碳生活”意识的方法,通过我的实践笔者认为:
一、要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习题素材的教学与引申向学生培养绿色习惯,渗透绿色意识。通过一些生活数据,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如:在课堂练习题中“2009年8月份,全国用电量为3443亿千瓦,比7月分增长9.3%,”等数据中让学生明白全国的用电量在急剧在上升,提倡同学们在生活中要节约用电;据调查,我国每年消费一次性筷子约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假如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相当于1立方米,则1立方米木材能生产多少双筷子?我国每年一次性筷子消耗的木材要砍伐多少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这道习题的计算并不难,通过计算后得到1立方米木材能生产27108双筷子,我国每年一次性筷子消耗的木材要砍伐1660000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在分析处理完该题后,让同学们认真反思、交流,1660000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些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什么样的社会危害性?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点拨,虽然越来越多的“一次性用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然而,在这方便、快捷的背后是大量资源的浪费与垃圾的堆积。可以说,1660000棵大树、166万平方米森林面积,因为我国一年消费掉450亿双一次性筷子而消失了。而在生产筷子的过程中,从圆木到木块再到成品,木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60%,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浪费啊。通过习题的反思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坚决不用像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减少浪费,培养节约意识和良好的低碳习惯、绿色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习题素材的教学与引申向学生培养绿色习惯,渗透绿色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植树种草在全球倡导的低碳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虽然说植树造林并不能立竿见影,瞬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但在树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确能持久地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且效果显著。植树造林在制氧固碳,减缓温定效应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植树种草在固沙防塌、保护环境等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效果。在遇到此类习题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注重习题的解答思路和分析方法,也要注重该习题素材中所蕴含的绿色效应,向学生渗透绿色意识。(同时也包括用纸情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植树种草在全球倡导的低碳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大对学生的知识宣传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不明白什么是低碳生活,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编写的应用题的计算,让学生明白“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并要求学生把低碳生活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并去影响到自己的家庭,并作好自己的低碳计划。结合自己的算术基础,根据计划可以编写数学题,认识到下列计划的意义所在,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平时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一些废物自制一些教具,让这些几乎被抛弃的废物得到循环使用,极大程度地减少浪费,从中渗透节约意识,这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同学们渗透了低碳理念,培养了低碳习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惨剧;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总之,“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与渗透要从课堂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融入“低碳”理念,培养一种“低碳”的态度,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低碳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