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常州市《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科技创新对武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创建全国“两个健康”先行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新高地、智造名城主引擎”,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市、区委全会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在全区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力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速创新资源汇聚,着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创新燎原计划”,打造武进科技创新闪亮品牌,争创更多第一唯一,实现科技创新能级跃升,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生态滨湖区 现代智造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充分释放发展动能,汇聚高质量创新主体
1.加强优质创新项目招引。围绕常州市“253”产业培育计划,紧盯国际创新领先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集聚一大批“三高一资”型(高科技、高成长性、高层次人才、社会资本参与)科技项目。到2023年,全区累计新增优质科技型项目600个以上,其中“龙城英才”项目240个,省“双创计划”以上60个。(牵头单位: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人社局)
2.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持之以恒抓好高企三年倍增工程,构建高企申报和后备企业“蓄水池”,持续壮大高企培育群体,进一步强化高企培育、股改、上市裂变发展链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聚力打造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和创新活跃度高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到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0家;新增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8家;新增上市企业15家。(牵头单位: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区工信局、区金融局)
(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打造高能级双创平台
3.狠抓重点板块重要平台提档升级。武进国家高新区按照“一车一人一芯”产业布局,建设好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万帮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创新基地等重点平台,其中万帮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精耕细作高端医疗健康、新材料、新智造、新经济等“一高三新”特色产业,持续培育以石墨烯为主的碳材料产业,加快推进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石墨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其中石墨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牵头单位:区发改局;配合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信局、高新区、西太湖)
4.突出特色园区特色平台引领示范。依托中以常州创新园,加快集聚以色列等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中以创新技术合作。到2023年,累计新增“高科技、国际化、犹太+”科技型项目90个,促成以色列技术合作项目20个。举办以色列创新成果发布洽谈会、以色列创新资源长三角路演行、对接以色列跨国合作行、中以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科技对接活动。绿建区以“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组织召开中欧低碳创新论坛,加快推进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发展国际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常州样板,推进东南大学绿色建材研究院建设。激发苏澳合作园区科技创新活力,打造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和国际教育医疗集聚区。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太湖、长荡湖“两湖”科创走廊。(牵头单位:区科技局;配合单位:中以办、绿建区、苏澳办)
(三)引才育才双轮驱动,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峰
5.打造高端人才“首选区”。突出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招才引才力度,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武进。举办武进人才周、国际高端人才武进行等有影响力的活动,把武进打造成为海内外人才实现梦想、成就事业的“梦工场”。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型企业进行大力度表彰宣传,营造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打造创新人才“强磁场”。到2023年,累计新增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名。(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科协)
6.打造高端人才培育“新引擎”。支持中以常州创新园进一步完善“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全区复制推广。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板块、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推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与常州大学联合研究生培养等国际人才培育项目。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成江苏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深入开展新产业、新职业、新技能、新工科技能标准研发、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鉴定和配置等服务。到2023年,“新工科”教育模式成效显著、品牌打响,为常州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牵头单位:区人社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科技局、中以办)
(四)借智借力开放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7.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相融合,着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离岸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整合海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组织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为主的考察团赴国外开展对接交流,打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通道。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平台载体、创新型园区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拓宽合作渠道。面向全球实施“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计划,鼓励企业与高端国际资源在技术研发、项目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大力推进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服务工作,汇聚一支海外人才队伍为我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到2023年,实施外国人才专项计划项目25个。(牵头单位: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区商务局、中以办)
8.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借智借力,开展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通过科技项目引导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争创省级、国家级“三中心”,鼓励企业与江苏产研院合作建设联合创新中心。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点培育的22条特色优势产业链,以校企合作、企业联合等形式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到2023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80项,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牵头单位:区发改局;配合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信局)
9.加强区域联动创新合作。以推进东部“科创走廊”建设为契机,全面对接科教城,充分发挥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建立信息共享、项目共育的融合发展机制。积极参与建设“龙城实验室”、“太湖湾科创带”,融入长三角创新大局,借力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人才培养、企业培育、双创生态营造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牵头单位: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局、区商务局)
(五)对标国际一流服务,塑造武进创新生态品牌
10.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建立健全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指导企业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全覆盖。建立健全重大科技、经济活动和高端人才引进的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建立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快速查处机制、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指导和帮助企业维权。借力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全区企业,利用保护中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优势,提升我区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维权效率。到2023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件。(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11.健全科创孵化体系。加强孵化器建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国际化创新孵化器、加速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鼓励更多的孵化器运营主体采用“房东+股东”模式,引进和孵化更多“三高一资”项目,强化载体的科技孵育功能。提高对双创载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其孵化和服务水平,促进在孵科技型项目不断成长。到2023年,创业载体面积超150万平方米。(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12.持续优化服务能力。用好市场的逻辑和资本的力量,发扬“店小二”、“急郎中”精神,围绕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指导。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获得感”,加快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创新“矩阵”。加快推进龙城金谷建设,大力集聚各类金融机构,打造全方位全周期金融支持链,吸引社会资本为我区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赋能。利用好省“苏科贷”、“高企贷”、市“科创基金”、“创新贷”等金融支持政策,积极整合资源。到2023年,科技金融贷款金额累计超10亿元。(牵头单位: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区工信局、区金融局)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设立区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区创新发展工作总体任务,组织编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定重要政策,协调推进重大事项,监测评估重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各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推动各自领域的创新改革试验政策在武进试点。
(二)强化投入保障。加大对科技创新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进一步完善主动布局支持与事后奖励补助相结合的财政支持模式。通过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激励企业、社会组织等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公益捐赠等途径投入基础研究。
(三)加强监测评价。区科技、统计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指标的运用力度,构建突出创新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定期通报计划进展情况并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机制。要认真总结推广推动科技创新经验,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奖惩机制,推动资源要素、扶持政策向科创工作突出的板块倾斜。
附件:2021-2023年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分解情况
附件:2021-2023年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分解情况.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