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抗日力量在这里凝聚

发布日期:2019-09-25

红色档案

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洛阳镇瞿家高家村13号,由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382平方米。1939年5月1日,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陈毅令该支队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率六团从溧阳出发,挺进武进南部地区,在瞿家巷(现瞿家村)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纵队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1939年5月5日,“江抗”总指挥部率二、三路纵队共千余人,从戴溪、洛阳一带出发,拉开了新四军东进的序幕。该旧址是武进境内遗存的民主革命时期新四军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红色故事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江抗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不欺负老百姓,个个爱护江抗军……”这是80年前,在江南大地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歌中称颂的“江抗军”,就是当时活跃在苏南地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

如今在洛阳,这个建造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砖木平房,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屋前竖立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世人,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永载史册的故事。

水乡燃起火种燎原江南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轰炸、纵火、杀戮、奸淫、掳掠……日寇铁蹄下,人间天堂满目疮痍,江南水乡民不聊生。

1938年冬,“江抗”第三路军副司令员何克希受党的派遣来戴溪一带搞统战工作,并先后在戴溪建立交通站、情报网。1939年1月,“江抗”三路军在戴溪、洛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时,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派参谋长胡发坚来领导敌后游击战争,同时派徐绪奎任“江抗”三路军参谋长,来戴溪、洛阳指导抗日活动。洛阳、戴溪地区人民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洛阳、戴溪地区燃起抗日火种,“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和以小学教师为主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等群众抗日团体纷纷建立,为新四军东进创建了可靠的集结地,这也是武进南部地区最早创建的抗日游击基地。

1939年5月1日,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陈毅令该支队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率新四军六团700余人,从溧阳出发,挺进武进南部地区,在瞿家巷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纵队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刘松清、吕平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乔信民任参谋长。六团对外改称“江抗”二路。同年5月5日,叶飞率领“江抗”二、三路纵队共千余人,从瞿家高家村出发,拉开了新四军东进的序幕。

军民鱼水情深团结抗日

“这里是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的前哨基地。”今年71岁的吴兴欣是洛阳镇原副镇长,对于那段历史,记忆犹新。

房屋真正的主人早已搬离,尚能住的屋子租给了外来务工者。只有门外竖起的纪念碑,还无声述说着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据吴兴欣介绍,这几间民房原来是当地爱国人士、名医钱象贤的私宅。

之所以把会址选在高家村,吴兴欣说,是因为“江抗”三路纵队经常在当地活动,指挥部对敌人的兵力、周围环境等情况十分清楚,高家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且周围全是茂密的竹林,十分隐蔽,更主要的是高家村周围的群众基础好,抗日热情高。当“江抗”三路纵队通讯员许特立(洛阳岑村人)来到高家村与钱象贤、钱近贤秘密联络时,兄弟俩爽快答应腾出住房让部队使用。随后,他们带领家人清扫房屋,迎接部队将士。附近群众也热情高涨,烧水、做饭、喂马、放哨。“江抗”战士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经常帮忙干农活,处处洋溢着军民鱼水深情。小小的高家村成了“江抗”的一个临时根据地。

会议在钱近贤家中开了三天,正式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同时,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成立了中共东路工作委员会,叶飞为书记,林枫、何克希为副书记。“江抗”总指挥部下辖二、三两路。

眼前的老宅,墙面已斑驳,门板已陈旧,上面还挂着锈迹斑斑的门锁。80年前,不知有多少战士摸着这扇门,跨进跨出这道门槛……

“江抗”挥师东进捷报频传

1939年5月5日,“江抗”总指挥部率二路、三路纵队共千余人从戴溪、洛阳一带出发,由横林附近越京沪铁路,进入无锡梅村、苏州、常熟等地,具体任务是: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发展部队,武装自己,扩大抗日力量,并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这支部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

5月29日,由吴焜率领的“江抗”二路纵队一部,在肃清了常熟东乡10多个日伪军据点及匪伪武装后,回师途中宿营在黄土塘东南方500米处的小成巷村。第二天早晨,一名到黄土塘镇采办货物的炊事员发现有五六十个日本兵前往小成巷村,遂火速奔回驻地报告敌情,吴焜立即着手布防。战斗从早上打到傍晚,其间日军又增军90人,在武器和人数均不占优的情况下,吴焜用东西堤夹击的战术予日军以重创。日军被击毙30多名,其中大佐1名。吴焜部队则牺牲7名战士,伤8名。东进首战告捷。

6月24日晚,吴焜又率“江抗”二路部队以“围黄打浒”的战术,夜袭浒墅关车站日军据点,毙伤日军警备队20余人,炸毁铁路路轨100多米、路桥两座,迫使沪宁线交通中断3天。

7月23日,部队抵上海近郊,袭击上海虹桥机场,烧毁敌机4架,震动了日军,鼓舞了上海人民的抗日斗志,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

1939年9月,根据实际情况和抗日斗争的需要,“江抗”西撤,在阳澄湖一带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即后来为人所熟知的36位伤病员,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红色经典《沙家浜》便是根据该真实故事编写而成。

“江抗”东进抗日作战,虽然只有5个月,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队由原来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得到极大的改善,战斗力有很大的提高,沉重打击了日伪势力,为建立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部队还帮助苏南东路各地建立健全了党组织,为发动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色感悟

毛语忻 洛阳中心小学五(5)班学生、武进日报小记者

参观完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学习了历史,脑海中不断浮现一个个“江抗”东进抗日作战胜利的场面。抗日的力量在这里凝聚,这里曾是革命的圣地。

笑看昨日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壮志满怀。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同样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新时代少年,我感到十分骄傲。我们要时刻牢记革命前辈的遗愿,踏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的革命斗志、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用实际行动告慰前辈,练就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真才实学,用生命和才智去创造无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