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命不息 育种不止

发布日期:2019-09-25

骄阳似火,在武进农科所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里,你会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中等微瘦身材,皮肤黝黑,头戴草帽、肩挎书包,一手握着竹竿,一手拿着记载本,脚蹬雨靴在稻田忙碌着,这是他在炎炎烈日下选种时不变的“造型”。对于这身装扮,他总是这样笑着自嘲:“远看像个讨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原来是个育种的。”也许你没见过他,但他培育的大米是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他是谁?40年躬耕于田畴,专注于育种,他是江苏常规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是农民育种家钮中一。 钮中一从事水稻育种达40多年,他培育的武香粳、武运粳等系列30多个水稻新品种在苏浙皖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他曾被《新华日报》誉为“从田野走进科学殿堂的农民科学家”, 先后荣获部、省、市多项荣誉,曾2次荣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江苏省农业功臣”光荣称号,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冬漂海南、夏返武进,南来北往守育种初心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培育出优质稻米,我跟着季节海南、武进两头跑,我过日子,不是以天计,而是以季节为单位,季节需要我们。”

一个水稻新品培育要5年时间,通过各类审定又要5年时间,真正是十年磨一剑。但是40多年来,武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40多个新品种,水稻推广面积超4亿亩。这是怎么做到的?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与时间赛跑、唯有成倍的付出、唯有超前的钻研,钮中一和他的团队想到了跨纬度奔波式育种,就是冬天到低纬度的海南育种,春天再带回常州播种,把水稻育种周期缩短一半!通过南、北方交替种植和一年“双季”育种,加速世代繁殖和品种培育,缩短新品育种周期。他们尊重了水稻的生长规律,却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奏。

2010年3月,65岁的钮中一参加海南“南繁加代育种”时,胯部经常隐隐作痛,不能久立,但那会儿正是配组杂交最关键的时期,错过这段时间就会错过一季,钮中一决定回家后再就医治疗,忍痛坚持到了南繁结束。但回家后,新一轮的材料整理、播种工作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钮中一不愿耽误农时,又是硬挺到播种结束,带着病体工作了近3个月,才到市一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了髋骨纤维瘤,病情危急,医生建议尽快手术,以确定纤维瘤的良恶。幸亏肿瘤是良性的,术后钮中一说他想想也有些后怕。治疗期间,他身在医院,心却系着他挚爱的育种工作,田间分布好没好、今天栽插了哪些材料……术后休养不久,钮中一就回到了育种田里,身体条件不允许,他就坐在汽车里,在田边慢慢地开,远远地看。休整3个月不到,刚能下地走动的他便拄着拐杖一头扎进了实验田,开始为新一季配组杂交做准备,用他并不挺拔的身躯播撒着绿色的希望,用心血和汗水换来金色的收获。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南繁育种最关键的时期,37℃的高温,他要在烈日下蹲在稻丛中像绣花一样给水稻去雄授粉,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每天衣服都是湿透的。等到4月底海南收种结束,一个个都成了“非洲黑人”。在海南白天工作的艰辛,一咬牙就过去了,最难熬的是思乡情结。在最初的几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几个月不通信件,每到晚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尤其到春节期间,除夕夜,只能面朝家乡,遥祝父母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吉祥。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正是他的育种初心,使他舍亲情、耐寂寞,坚守天职,连续12年在海南度过枯燥无味的春节。

晚霞生辉、来者可追,前赴后继续育种梦想

钮中一退休后,按常理在育种战线近40年努力工作,功成名就,正好在亲情中安度晚年,在闲暇中享享清福,但他谢绝其他单位的高薪聘请,选择留在原单位,续写育种梦想。

退休后,钮中一与他的育种团队一起,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早期苗进行抗病性和米质检测,提升育种的科技含量,提高选择精准度,缩短育种年限。2006-2018年选育了13个水稻新品种,相关品种在苏、浙、沪、皖、豫、陕、鄂等省市均有种植,深受农民欢迎。而他的老中青结合的研发团队,一个拥有7名硕士、1名博士的育种团队已成为江苏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10多年前走进武进的技术员朱邦辉已经成长为新一代武进水稻育种行业的领军人物,从扬州大学毕业的他,选择了武进,追随钮老,“武进给了我梦想,传承武进的水稻育种事业,我责无旁贷!”正是有了钮老以及朱邦辉这样一批人,武进的水稻育种才绵延不息,水稻育种也已经成为武进的“专利”,武进的常规水稻育种在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国家农业农村部乃至世界粮食组织如雷贯耳。

喜看稻菽千重浪,老骥伏枥更向前。粮食有价,粮种无价,科研之路没有尽头,钮中一表示:“培育更多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是我毕生的追求。我还想跟我们水稻研究所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创新团队一起培育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种,让我们农民兄弟笑得更欢、笑得更甜。”